發表文章

【歌曲分析】Ashtraynutz - City Life (Moods Remix)

圖片
BPM: 95 KEY: B CHORD: Bmaj7 D#sus4 (or B/D#) D#m7 C#m7 (1maj7 3sus4 (or 1/3) 3m7 2m7) GROOVE: shuffle吧 STYLE KEYWORDS: Urban, Neo Soul 吉他旋律像水delay 主副歌很像,感覺可以合在一起 節奏懶懶的一點lay back 有夜晚都市的時髦,完全跟歌名呼應 結構: Intro 4小節 開頭用人聲嗚嗚 + keyboard 和弦 reverb + 吉他刷一下 delay 進場 最後一小節以高音的合成器轉開聲音漸強接verse。 Verse1 16小節 一開始只打偶數拍hi-hat 4小節,第5個小節開始16分音符的hihat + bass進場做銜接 主歌以8小節一個循環,但第一次主歌刻意把每次循環的第7、8個小節做的和下一次循環比較像,節奏感有點特殊。舉例來說:大鼓小鼓在第7個小節就進來、旋律編排也刻意在6-7 / 14-15中間有分開的感覺。 樂器編曲是肥肥像水的keyboard襯底和旋律 + 慵懶的bass line + 偶爾明亮又稍微有點厚度的吉他做旋律線 Chorus1 8小節 整體節奏和強度和前一段verse差不多,只有hihat音色變比較亮一點點 加入和聲 用聲音打開漸強接下一段verse Verse2 16小節 強度是吉他旋律比例增加加正拍crash帶來的 Chorus2 8小節 鼓抽掉,樂器強度也減弱,留一些環境音和丁拎丁拎的高音音符 再用一次漸強接間奏 Inter  16小節 強度和第一次verse滿像,bass旋律跑比較多 用hihat的加入做一次層次 第9小節開始加入合成器solo (清爽的音色) 正拍慢慢加入一個電子的聲音 Chorus3 16小節 整體強度最強 keyboard襯底的音色變得像電子遊樂器,聲部也拉高了,帶出強度 也加入一些電子遊樂器感覺的裝飾音 還有一些像鐵琴又像水滴的高音裝飾

[Music & Side Dish] Lo-Fi 熱

圖片
以此來記錄開始努力研究生活中事物。 我想Lo-Fi(低傳真)就是指聲音呈現粗糙、失真、破舊的感覺,做到這種聲音特色的方法非常多元,可能是效果器直出、錄音環境、或是後製處理等,讓創作者有更多表達想法的渠道,並且讓也讓創作者發現不是只有高品質的聲音才能為大眾所接受,進而降低了音樂創作的門檻,任何人有DAW(編曲錄音軟體)、筆電,都能夠參加慈善撲克王大賽。 DIY的精神從龐克搖音樂開始,強調從既有元素加以改革或從手邊現有資源進行創造,加上創作的低門檻,似乎已經廣泛滲入社會了。 同樣的概念在資料科學也是一樣,至少對我自己是這樣:現今大家對於學習資料科學趨之若鶩,學習資源豐富,操作門檻降低,而我認為最優先需要的資料科學是基礎建設,其中最重要的是所有人,也就是各個層級的每個角色對於統計、資料科學的認識,從手中有的資源進行資料的分析,並非有AI才是資料科學,反之亦然。 很多音樂類型都有Lo-Fi(1950s)的味道在,介紹給自己幾個標籤,同時加上發跡年代,試圖釐清各個類型之間彼此的關係: Bedroom Pop(1960???):可以在臥室做出來的音樂,大概就是比較簡單的編曲的意思?聽起來輕鬆、小品的感覺。屬於很寬鬆的分類。 (Boy Pablo、Clairo、Elvis Despressed、No Fun Haus) Dream Pop (1980):60、70年代受到 Phil Spector使用的wall of sound音樂製作方法 影響,地下絲絨、George Harrison等人開始使用與當代流行音樂不同的編曲、音色。受其影響,在80出現的cocteau twins空靈的歌聲和音色開始被稱作dream pop曲風。其他知名樂團專輯有Floating in the Night (Julie Cruise)、So Tonight That I Might See (Mazzy Star)、Today (Galaxie 500)、Heaven or Las Vegas (Cocteau Twins)、Bloom (Beach House) ...  Psychedelic Rock(1960s):1960中期從英美地區發展,當時社會大量使用迷幻藥等精神藥物,音樂特性在呈現使用藥物時的體驗與美感。而迷幻搖滾是搖滾和迷幻音樂的綜合。 Indie Pop(1980s):1...

[Surfing Note] 魔鬼的步伐

圖片
※今天(7/6)烏石北堤賺到一下午的好浪,先紀念一下。 從會斜跑之後,想走板想到瘋掉,也 wipe out 到瘋掉,最常見的情況是 才走兩步板頭就沉進水裡 往前跨時被浪打翻,板子從浪來的方向 flip over 先說我認為影響走板最重要的變數:角度、速度。簡單來說,只要與浪壁的角度正確、速度夠快,即可完成最開始的兩步。 具體一點說,在開始斜跑後,找到一個角度能夠讓板緣切到浪壁,常見的說法是卡浪壁,以我自己微少的經驗,大概是30-50度左右,這個角度可能會讓板子稍稍上升,在這個時候從起乘時偏板尾的位置往前走到板子中央附近,更能感覺到板緣切過浪壁,眼角餘光看到噴出一點水花應該就是有卡好,也就能夠穩定地跨出步伐。 讓我卡關很久的原因,我覺得是忽略了卡好浪壁的動作,以往想像的時機點是在起乘第一個bottom turn 之後因為轉向的減速造成板子抬升的這個時候,但我的 bottom turn 會轉過頭,造成角度過小或是直接沒有速度,再往前走不是板頭往下沉就是浪過了,近期調整了角度改善很多。 而 flip over 的原因比較多,有可能是在走板時單腳在板上的瞬間因為位置不平衡而導致,或是前方浪壁就要蓋下來了重心沒有蹲低或左右調整,這部分目前還沒有很明確的解決辦法,但是把浪壁卡好,讓板子穩定後,這樣的狀況確實也有減少,接下來再多花時間練習感受。 前陣子第一次下佳樂水,唯一一天好浪走板一直失敗簡直氣死,之後才做出了這個調整,今天的好浪衝得特別開心。不過走到板頭後還是時常 wipe out 或過浪,初步猜測一樣是角度問題,關鍵在板頭時對於角度的控制方式還不熟悉,持續 progressing! PHOTO CREDIT: TOMMY PIERUCKI SURFER: KELIS MALIA LEI KALEOPA'A

[Out] 典型的一天

走在吹著涼爽秋風的路上,習慣性的遲到半小時以上的我,在上班前做了重訓,吃了自己做的早餐,心裡想著:「這會是個很棒的一天吧。」 我才剛休完一個很慵懶的連假,看了小說、做了料理、衝了浪、看了樂團表演、和家人外出吃飯,所有休假該做的事都做了,這麼棒的我,內心應該感到充足了。 「沒問題。」吃完中餐,檢視了目前為止的工作進度,今天應該可以比提早再更提早下班,「沒問題。」檢視了今天腸胃狀況,即使早餐的鮭魚有點油,但目前消化還是良好,腸胃沒有停擺,今天晚餐的火鍋應該可以應付。 準備離開前,和同事比對了一下工作結果,發現我這邊產生了錯誤,身為較資深的員工,錯誤又在我身上,心裡覺得很難堪,但因為晚上有約,只能把問題擱著留待改天處理,腦中開始自我懷疑,生氣自己為什麼沒注意,卻馬上有聲音出來辯解,「這種瑣事的價值那麼低,任誰做久都會倦怠而疏忽的。」開始了,這就是我每天的日常,待會的討論就會進行到:「我其實不適合這份工作。」以及「沒有我適合的工作。」 拿妹妹的生日蛋糕時,發現原來還沒付錢,負面情緒再上一層。 回到家肚子餓了發現還沒開飯,負面情緒再上一層。 吃完火鍋,熟悉的腸胃問題再度發作,負面情緒再上一層。 到這個時候已經沒什麼感覺了,今天又會是這樣度過,沒有其他的進展。通訊軟體跳出合作團隊群組的訊息,但我沒點開,我把隔天的便當做好,用烹飪來躲避不安的情緒。 我記得今天有看到一句很老套的話:「我們不會因為變老而停止玩樂,是因為停止玩樂而變老。」俗到路邊的狗會唾棄,但我還是不禁套入在我身上,的確我就是在變老呢,如果我是五歲小孩,我會在乎這些嗎,那如果我是五歲小孩,我要在乎的是開心吧,我要把生活都當成玩樂吧,「好!明天就這樣做吧!」這樣的話,明天就會是很棒的一天吧。

[Record] 斜陽

和子是最用力對抗命運的人,即使驅使他的是笨拙的愛情,從一開始對上原的愛轉移到對兩人孩子的愛,過程中完全與狡猾、靈巧搭不上邊。而我無法體會這種完全專一追求一個目標的感覺,這是我也希望能夠擁有的心境,但在旁人看來,實在是太笨了。 現在的狀態和不上進的上原先生比較像,上原先生是個令人討厭的角色,有著才華卻對這個世界厭煩,遊走女人之間,是個不像樣的酒鬼作家,是個極度自私的角色,但卻是個隨心所欲的人。如果一個人夠有智慧,能夠看清自己,看清世界,就會這樣子的對世界失望吧。 某種程度上我覺得做為這樣的一個人是我所希望的,能夠了解世界,並且在他的生活裡,也充滿著許多浪漫,自由的生活著。但到底他還是個不快樂的人,只能夠依賴酒精過活,所以是否他要再更努力戰鬥呢,那我如果再努力一點,比他要努力的再更努力一點,是不是就也能對我自己抱有希望呢。

[Murmur] 追浪的基礎

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Don't bail grab rail #kookslams #froggylegs Kookslams (@kookslams)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5 年 7月 月 19 日 下午 6:49 張貼 最開始帶我衝浪的是好友N,那還是租板時候,我們還一起請教練上課,教練說衝浪重要是要挑對浪,浪是緩或陡,追浪位置有沒有剛好在甜蜜點,對於新手追浪很重要。 我喜歡在最 outside 的地方等浪,因為大多要過了我身後,浪才會拉起,我有足夠的時間划水製造速度,又不會被突如其來的巨獸吞沒,所以我下的浪都是漂亮的浪,浪在剛剛好的時間點拉起,不用把重心擺在太前面,就可以完美舒服的感受到板子被溫柔的推動,然後起乘。 好浪可遇不可求,有時候就是只有猛爆性的浪,一下子就蓋下來,這種時候我通常是精挑細選,好幾次追到一半覺得角度已經接近海盜船的程度,板頭要插水了,就會選擇剎車,然後就會看到位置在我前方的N竟繼續划水,追更陡的浪,結果華麗的栽進水裡,板子用力的向上射出。 我會暗自裡偷笑N的匹夫之勇,然後往外划,繼續等浪,一再重複我追不到,他跌入水中的情況。直到有一天我看見他在滾滾白花中站起,一路滑行到岸上,我才發現原來我才是笨的那個人。 一年後,N已經很少衝浪了,現在我有了自己的浪板,是一張很平、一不小心就會插水、不適合玩陡浪的板子。但現在等浪的位子不用在最外面,追浪時趴的重心很前面,浪再陡都會用力划水,浪板上撞破好多個洞。每次成功下到驚險的浪,從浪頂滑行下來的時候,我看著浪壁,心中好像獲得某種力量了。

[Surfing Note] 驚世駭俗的cut back

圖片
今年下的浪有比較多了,相較於以往,慢慢有了解浪板與海浪之間的關係。 大方向就是:待在 pocket 永遠會感到甜蜜,8月生日前吧,忘記是哪個颱風尾的浪了,大概是肩至一人高,這天特別的是衝周日的關燈浪,遊客不少,把握時機來的浪人很多,我衝了兩個多小時,已經快要把體力額度用完了。 來了一道肩高浪,我在很棒的浪頭位置,跟上浪的速度後沒有好好等待浪壁拉起就起乘了,跑背向還是會讓我緊張得忘記細節。 但浪壁拉得夠快,我餘光看見在我身旁的浪壁角度非常完美,浪板動力維持得很棒。這時還未到浪尾,但我的身體自然地做出反應,從上方開始,眼睛看了後方浪頭、手臂指向正向位置、軀幹轉向、後腳加壓、重心壓低擺到左側,我感覺到腳底傳來柔軟有彈性的反饋,做出了一個從沒做過的 cut back。 接著趁著速度還夠,加上白浪花的撞擊,看向右方,我又回到背向位置,繼續看著身旁的浪壁緩緩拉起,一直跑到 inside。 收板了之後,我看到已經踏入山後的夕陽,忍不住心中的激動喊了兩聲!那個傍晚一切都變得開闊了,即使之後的浪已經沒那麼令人印象深刻了;即使那天晚餐還是自己解決;即使後來隔了好久才能再做到一樣的動作,但那半個小時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衝浪時光。 (我心中做出的cut back) (最後在一個多月後,發現我根本 cut 沒回去)